您当前位置: 交通物流网ChinaTLN.com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大学生就业难根子在“国进民退”
相关专题: 贸易新闻 发布时间:2013-05-20
资讯导读: 持续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在今年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699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却在减少。据统计,目前,高校云集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应届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仅30%左右,同比大幅下滑。

持续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在今年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699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却在减少。据统计,目前,高校云集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应届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仅30%左右,同比大幅下滑。

面对难题,又有人拿“高校扩招”来说事,这显然是找错了病因。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而言,一年有600多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并非过多。在人口总量和增速既定的情况下,大学生越来越多是好事,因为就业者的整体素质因此得以提高。

而“高校教育质量下滑”、“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错位”、“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看重国字号单位冷落民企”等分析,算是部分找对了病因。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便可抓住问题的要害。

大学生看重国字号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而冷落民营企业,从表面看是一个就业观念问题,究其实质,则是“国进民退”的严酷现实在就业观念上的投影。大学生为什么愿意选择国字号单位?还不是因为这些单位的社会地位更高,员工的长期福利至少从目前看来更有保障。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事实上对国企形成偏爱而对民企形成挤压,从而强化了“国进民退”的趋势。民众对此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这几年,不断有外企、民企的资深员工跳槽到国企,只为求得一个工作相对轻松且旱涝保收的“铁饭碗”。社会潮流已然如此,凭什么强求刚毕业的大学生逆潮流而动?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要么考公务员,要么进国企,等这两者都落空后再去民企,实在是一个与国情相适应的充满理性的择业次序。

至于高校教育质量下滑、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错位,固然是教育病症,但也和“国进民退”摆脱不了干系。教育管理行政化乃至衙门化,是中国高校的通病,这几年甚至有加强的趋势。国家的权力之手深入干预高校管理和日常教育,教授治校和学术自治被架空,在此情形下,高校哪里有能力和动力因时而变,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对课程专业进行灵活调整?

要言之,只有扭转“国进民退”的趋势,激发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活力,让民企的就业潜力充分释放,大学生就业难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来源:中国物讯网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